近年来,在严峻的行业形势下,我国广大钢铁企业凝心聚力,共同探索转型升级新路径,促使行业化解过剩产能取得重大突破,管理、科技创新取得显著成绩。全行业实现了扭亏脱困,今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保持较快增长。今年前三个季度,29家上市钢企中有27家实现了盈利,23家实现了同比连续盈利。
今年前10个月,柳钢实现营业收入563亿元、利润超25亿元,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这样的成绩是如何取得的?《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特推出“十二五”以来柳钢转型升级之路系列报道,包括生产经营篇、创新发展篇、党建引领篇3篇报道,希望为广大钢企继续走好转型升级之路提供借鉴。
逆势扬帆 奏响改革乐章
——“十二五”以来柳钢转型升级之路系列报道·生产经营篇
中国冶金报 中国钢铁新闻网
记者 覃守超 实习记者 罗熔军 通讯员 王明鉴
今年1月~11月份,柳钢的生铁、粗钢、钢材产量分别超过1044万吨、1117万吨、1415万吨,营业收入为622亿元,利润超过33亿元,达到历史同期最好水平。多元产业方面,柳钢于今年8月份提前4个月完成全年的营业收入和利润目标任务。
“十二五”以来,柳钢在复杂艰难的市场环境下,生铁、粗钢、钢材年产量齐上千万吨历史新台阶,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多元产业由小变大、由弱变强,正逐步呈现出钢铁主业和多元产业“两翼齐飞”的新格局。从“钢铁寒冬”中一路走来的柳钢人,砥砺奋进谋发展,逆势扬帆傲“寒冬”,奏响了豪迈空前的改革乐章。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钢铁行业形势也发生了根本性变化。钢铁企业已经进入必须直面市场、挑战自我、颠覆传统,以改革求生存、以创新求突破的转型发展期。在这种形势下,转型改革成为必然。
柳钢领导班子围绕“市场”和“产品”两大关键因素,重新规划定义柳钢未来的发展战略,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其中最为关键的是,2014年新任柳钢党委书记、董事长潘世庆提出了“调结构、拓市场、促改革、强管理、抓廉政”的总体工作思路和“做优做精钢铁主业,做大做强多元产业”的转型升级发展方向。
一场以全面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为目的,对接市场、精准发力的转型改革就此在柳钢全面展开。
柳钢坚持实施稳定、低耗、高效的生产模式,各生产系统紧密协作,兄弟单位之间拧成一股绳、铆足一股劲抓生产;综合施策,不断优化经济责任制考核,全面防范经营风险,深入推进信息化建设,开启了“向改革要红利、要动力”的新征程;开放合作的“大门”持续打开,主动“走出去”“请进来”,不断加强与上下游产业链、科研院校的合作。
2011年~2016年,柳钢生铁、粗钢、钢材累计产量分别为6053万吨、6306万吨、7642万吨。在全行业普遍亏损的情况下,柳钢除2015年外,实现5年盈利:2011年~2014年利润分别为8.0亿元、2.1亿元、2.2亿元、3.2亿元,2016年利润为4.1亿元。
“十二五”时期,钢材市场经历了价格不断下跌的一段时期,尤其是2015年,多数钢材品种价格出现断崖式下跌,钢铁行业深陷发展困境。
柳钢领导班子深知,必须去库存、降成本,缩小钢材价格与成本之间的“剪刀差”,才能保生存、创效益。
“柳钢作为内陆型钢企,不沿边、不靠海,降低成本、提升创效能力,要通过强化内部挖潜来实现。”柳钢领导层要求,要在采购、工艺、物流、财务等方面全过程深入实施低成本战略,充分发挥党员干部在降成本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加大奖惩力度,营造“人人关心成本、人人控制成本、人人受益于成本”的良好氛围。
2014年提出降本45亿元,2015年提出降本28亿元,2016年提出降本47亿元,2017年提出降本29亿元……近年来,柳钢通过一次次自我加压,用越来越严苛的降成本目标“倒逼”产业升级。
柳钢领导班子清醒地认识到,在行业危机、生死抉择面前,慢不得,等不得,松不得。“成本是当下钢企求得生存的关键指标,为了企业的生存和全体员工的收入,柳钢必须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系统想方设法降成本,力保完成钢材市场价格倒逼成本下降的指标任务。”柳钢党委副书记、副董事长、总经理甘贵平给干部职工加压打气。
近年来,柳钢在降本方面打出了漂亮的“组合拳”:以开展“企业管理年”活动为契机,推行班组成本核算,掀起“头脑风暴”;成本指标层层分解,精细化管理层层渗透,形成人人有责任、处处讲精细、全员降成本的机制。1.5万多名职工以“干毛巾也要拧出水来”的高涨热情和昂扬斗志参与到了这场降成本、战危机的“战斗”中,构筑起应对钢铁危机的“铜墙铁壁”。
2017年1月~11月份,柳钢累计降本21.66亿元。2011年以来的6年,柳钢累计降本超过200亿元。
长期以来,柳钢“一钢独大”。“十二五”以来的“钢铁寒冬”,让柳钢人明白不能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在国家大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背景下,柳钢坚持“两条腿走路”,一方面做优做精钢铁主业;另一方面做大做强非钢产业,构建“两翼齐飞”的多元化发展新格局。
借助钢铁主业强大的资源和平台优势,柳钢强化顶层设计,全面布局多元产业,着力打造“4+X”(物流与贸易、能源与化工、环保与资源综合利用、服务业4大板块和新型产业)多元产业发展格局。
2014年12月31日,西江流域最大的综合物流企业——广西柳钢物流有限责任公司揭牌运营。2015年~2016年,该公司营业收入连续两年超过11亿元,利润连续两年超过5000万元。
2015年6月19日,广西柳钢国际贸易有限公司在南宁揭牌成立。今年1月~6月份,该公司营业收入为8.6亿元,实现利润1430万元。
2017年11月23日,广西柳钢环保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运营。该公司统一对柳钢的“三废”(废气、废水、固体废弃物)进行处理,实现了“变废为宝”、循环利用,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经过大浪淘沙,柳钢多元产业的企业已经从原来的70多家压减到29家,涵盖金融证券、物流贸易、环保资源综合利用、能源与化工、服务业等领域。今年1月~10月份,柳钢多元产业总营业收入达到172.7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37.41%;实现利润5.1亿元,完成全年计划的140.16%。
“十二五”以来,在钢铁产能严重过剩的背景下,国家不断出台铁腕政策,旨在通过政策倒逼,使部分高耗能、重污染的企业退出市场。
在这样的形势下,环保工作是全面退守,还是激流勇进?“不搞好环保,企业连生存的机会都没有。”柳钢上下一致认为。
近年来,柳钢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深入推进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累计投资约70亿元,建成“三废”治理设施500多台(套),年环保设施运行费用超过15亿元,吨钢环保设施运行费用达150元。柳钢环保治理采用了先进技术,部分技术为自主研发,在国内处于先进水平。
柳钢坚持做淘汰落后产能的先行者,推动装备升级换代。“十二五”期间,柳钢淘汰306立方米~425立方米高炉4座,750立方米、1050立方米高炉各1座,40吨小转炉3座,提前完成了落后产能的淘汰任务。
柳钢坚持做绿色发展的引领者。当前,柳钢工业水循环利用率达到98%以上,实现了工业废水近“零”排放;回收利用高炉、转炉产生的水渣、钢渣,实现了“变废为宝”。柳钢自主研发的烧结烟气氨法脱硫技术将焦化氨水用于烧结烟气脱硫,以“废”治“废”,脱硫率达到98%以上。
柳钢坚持做清洁生产的践行者。柳钢将高炉、转炉、焦炉煤气和余热、余压等能源用于自发电,自发电率达到78%以上,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同时,柳钢积极推进节能项目改造,投用100多台大功率变频器,钢铁生产全流程可节省15%~40%的电能。
2013年,柳钢被工信部列为第一批符合《钢铁行业规范条件》的45家企业之一;2014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工业循环经济先进企业”“广西壮族自治区节水型企业”称号;2015年,在中国钢企绿色评级中名列第12位,进入绿色钢企方阵;2016年,荣获“广西壮族自治区清洁生产企业”称号。
中国冶金报社
企业有需要 先找冶金报
中国冶金报社是国务院国资委所属、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代管的事业单位。《冶金报》创刊于1956年7月,由周恩来总理亲笔题写,是原冶金工业部党组机关报,1996年更名为《中国冶金报》。60多年来,《中国冶金报》获得了包括中国新闻奖、全国人大好新闻奖、产经好新闻奖在内的数百项奖励。
作为世界第一产钢大国的行业权威媒体,中国冶金报社也受到了国际钢铁业的瞩目,是世界了解中国钢铁业、中国了解世界钢铁业的窗口和桥梁。
目前,我们正按照“深耕主业、融合发展、多元开拓、加快转型”的原则,实施“定位主流化、内容专业化、经营市场化、管理企业化、运行数字化、传播手段多媒体化”战略,力争形成跨业务领域、跨地区、跨行业、融国内外资讯、咨询、策划等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传媒集团。
目前,中国冶金报社旗下拥有《中国冶金报》、中国钢铁新闻网、官方微信、微博、手机客户端APP、电子报、冶金媒体联盟APP、《钢铁文化》《冶金经济内参》《冶金记者》《冶金新闻研究》等综合新闻阵地;拥有冶金新闻工作者协会、冶金文学艺术协会、冶金行业媒体联盟等协会、联盟。
中国冶金报社不仅服务于钢铁产业、相关上下游行业,而且不断扩大服务领域,为相关企业提供信息、咨询、数据、广告、专题研究和会议合作等服务,同时也提供定制化的品牌提升和销售促进解决方案。
>>>品牌塑造:全媒体品牌和形象塑造(含宣传片拍摄)。
>>>产品推广:工艺、技术、设备、产品的推广服务。
>>>会议合作:组织和策划专题会议、活动。
>>>舆情监测:企业舆情监测及竞争性情报解决方案。
>>>咨询、调研:根据客户需要提供定制化研究报告。
>>>综合培训:提供专业性新闻业务培训、实习及各类业务交流活动。
>>>广告发布:提供全媒体、全方位的广告服务。
>>>多元服务:提供技术研发咨询、金融服务咨询等服务。
欢迎垂询——